缽缽雞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覺得很新穎,讓人想一探究竟。那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味缽缽雞的相關介紹!
一道“缽缽雞”聽名字就覺著很新奇,“缽缽”其實就是瓦罐,運用了疊音詞方式起出的菜名別致而有親切感。紅黃相間的瓷質龍紋仿古罐中,密密插滿了竹簽,吃起來方便而趣致,浸在清可見底紅湯中的雞塊、藕片、黑木耳被細細地穿在了竹簽上,蘸上店家精心調配的醬料,吃起來果然是別有一番風味,顫巍巍竹簽尖綴著的雞塊在吸飽了湯汁之後,紅亮的湯汁順著雞塊緩緩滑落,芝麻的醇香混合著雞肉的辣味在舌間泛濫,雪嫩的藕片、滑而厚實的木耳,葷素搭配讓人忍不住一串接著一串。
缽缽雞是民間的谈球吧app下载安装菜肴,單從名字上推敲,也知道缽缽雞的出身不似串串香草率,雖然都免不了用竹簽簽兒串著的命運,但人家是雞呀,而且用缽缽盛著。那是真正的缽缽,土陶燒的,頗有形。而那雞,必得要選跑跑雞,為本地的土雞種,敞放於鄉下山腰,一身跑跑肉,嫩香無比,就是骨頭渣渣都是極耐咀嚼的。缽缽裏的湯,是土雞湯,雞湯上飄著的油,是土雞油。至於那串在簽簽上等著下嘴的東西,也多是土雞肉及其雜碎,它們浸泡在雞湯、雞油及比較好的芝麻、花椒組成的汁液裏,鮮油淋漓又不失純香。這就是區別:是雞不是牛;是雞雜碎不是牛下水;是南方大佛邊傳來的,不是東方碼頭邊傳來的。
缽缽雞這種小吃,它版權原屬眉山,隻是發揚光大在成都。這發揚光大的過程,也實在是從精致到草根的解體過程,極印證成都一向的沒有器局。
關於缽缽雞的香味,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秘方就是調料藤椒油的運用。藤椒油幾乎就是為烹調缽缽雞而天生的。四月的藤椒果,由青而紫,玲瓏剔透,掛在樹上都是誘人的。摘來鮮果,盛於陶缽,將熱菜油浸淋,輔以鮮芋荷葉、芭蕉葉遮蔽香氣。以藤椒油調製的拌料晶瑩翠綠,麻而不膩,清香浸人,甚至能香透一條街。以藤椒油拌和的雞肉,緊跟在奇香後麵的,是一股山野的浸人清涼。要是換成花椒油、辣椒油,上火不說,色香味就大不如,而且滿盆都是喧賓奪主的椒末,就根本不能叫缽缽雞了。將用竹簽串好的菜放進藤椒油湯裏一撈,再舉至嘴邊,油豔欲滴,麻辣鮮香。
以上就是美味缽缽雞的相關介紹啦,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嚐試做出屬於自己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