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條是北方人常吃的早餐,大部分地區稱其為“油條”“果子”,這種食物配上豆漿或豆腐腦那實在是完美至極。雖說幾乎天天吃,但很少有人知道,大概從宋朝開始,這種食物就已經出現了。
油條/資料圖
油條的由來:
傳說油條的起源與宋代奸臣秦檜有關。相傳,在1142年,抗金名將嶽飛被秦檜和其妻王氏殺害於風波亭。消息傳出後,京城臨安(今杭州)輿論沸騰,軍民義憤填膺,無不對秦檜、王氏恨之人骨,恨不得寢其皮、食其肉。
作為中國人比較喜歡的食物之一,油條經常出現在賣早點的小攤上,大家對它很熟悉。但你知道嗎,油條的出現跟南宋奸臣秦檜還有些關聯。比較初,油條也不叫這個名字,而是叫油炸檜。這是為什麽呢?
根據史料記載,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(1141年),奸臣秦檜等人在臨安風波亭以“莫須有”的罪名將精忠報國的嶽飛父子殘忍殺害。這激起了南宋百姓的義憤。當時,風波亭附近有兩個早餐攤位,兩個攤主一人用麵團捏了一個形似秦檜的而人,一人捏了一個狀如秦檜老婆的麵人,兩人把這兩個麵人絞在一起.放人油鍋裏炸,以此泄憤。後來,這種做法逐漸流行開來,這就是為什麽油條由兩根麵團絞在一起炸的原因。
當時在風波亭附近有一家賣油炸食品的小攤,攤主聽說了這件事更是恨得牙癢癢。為了泄憤,他拿起麵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的形狀,並讓它們背靠背枯在一起丟進油鍋裏,百般烹炸,令其滿鍋打滾,翻來覆去,不斷煎熬,直至“皮焦骨酥”,並取名叫“油炸檜”。
待炸好之後,攤主高喊:“吃‘油炸檜’了!”來買食物的百姓心裏清楚,大家圍上前去,一齊動手千起來,邊做邊喊邊吃。其他食鋪見狀,也爭相仿效,幾乎整個臨安城都做起了“油炸檜”,並很快傳遍全國。
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秦檜那裏,他立即派人逮捕這些人,人們為求自保,隻好將“油炸檜”改叫為“炸油條”,反正誰心裏都明白炸的是秦檜他們家兩口子。由此,油條就盛行於世了。有意思的是,直到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將油條叫作“油炸檜”或“油炸鬼”。
油條的“黃金搭檔”們:
1.說完油條,再來說一說它的“黃金搭檔”—豆漿。豆漿的出現似乎要比油條早很多年,相傳為兩千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首創。劉安好道學,欲求長生不老之術,除了登山造爐煉仙丹之外,他還嚐試很多提煉食物中精華的方法,其中之一就是取山中清冽的泉水磨製豆汁,這些豆汁就是比較早的豆漿。
2.沒有豆漿也沒關係,隔夜的飯多加些水或剩下的菜湯,做成湯飯,手執油條,嚼之有聲,再吃口熱湯飯,是實實在在的暖憊。油條性情隨和,煎餅的平底鍋上,舀一勺麵漿,旋即成為薄餅一張,油條折成兩段,撤些芫婪和蘿卜丁土豆絲,是民間版本的漢堡包。有時可以見到用油條來做麻辣測的,油條易軟散,將黃澄澄的油條放入火鍋,用來燙著吃.辣油附其上,正合嗜辣者的胃口。
油條在全國各地的不同搭配:
在天津流行使用煎餅卷油條製成的小吃煎餅果子。
在上海,油條和大餅、豆漿、糍飯團並稱上海傳統早餐的“四大天王”或“四大金剛”。上海人用油條和糯米製成的粢飯,更傳至香港。
在廣東、香港流行用腸粉卷著油條製成炸兩,淋上醬油食用,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,也有直接拌粥作早餐的吃法。廣東人亦喜歡把以瓦砵把油條和雞蛋及魚腸焗熟食用,稱砵仔焗魚腸。
杭州有一種谈球吧app下载安装小吃“蔥包檜”,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,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製而成。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。
在河南,人們喜歡以新炸好的油條配合糊辣湯或豆腐腦等食用,作為早餐。
在台灣,油條通常夾入燒餅或切段裹入飯團裏,或搭配杏仁茶、豆漿當早餐吃,有時亦會加入粥裏做為配料。
在馬來西亞,油條是人們吃肉骨茶時不可缺少的配料之一,普遍的吃法是把油條撕細後放進肉骨茶內吸滿湯汁後食用。每當吃粥時,也時常看到油條是配料之一。還有比較的地方口味:油條配紅豆沙(糖水)和油條配咖啡烏(無奶黑咖啡)。
在山東,早餐的油條辣湯可是絕配。吃油條和辣湯,東瞧瞧西望望!
油條不僅僅可以當作早點,汪曾棋就曾別出心裁,捉摸出一道“塞肉回鍋油條”。大概是受到春卷的啟示,將油條切段,寸半許長,肉餡剁至成泥,人細蔥花、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.塞人油條段中,人半開油鍋重炸。汪老說這是他的首創,我想重要的是火候,因為買回的油條已經炸過,還要陪同肉菜餡一起再人鍋煎炸,稍不留意,會外皮發焦,可作為汪老筆下待客的招牌菜之一,汪老能將之炸得“比炸春卷味道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