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橋米線是滇南地區的谈球吧app下载安装食品,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。它主要由四部分組成:一是有一層滾油橙蓋的湯;二是辣椒油、胡椒、味精、鹽等佐料;三是主料—各種肉片;四是水略燙過的米線,也就是主食。過橋米線吃法獨特、別有風味、富於營養.因此風靡全國,聞名中外。現在,過橋米線遍布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,但是關於它的來源故事,你知道多少呢?
過橋米線/資料圖
“過橋米線”中的“米線”是如何過橋的?
“過橋米線”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食品,已有100多年曆史,50多年前傳至昆明,屬滇菜菜係。為什麽說蒙自是“過橋米線”的發源地呢?這跟一個傳說有關。
相傳在滇南的蒙自縣城外有一個南湖(現在猶存),湖水清澈如碧,湖畔垂柳成行。湖心有個小島.島上不僅有亭台樓閣.而且翠竹成林、古木參天,景色優美幽靜,空氣清新宜人,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。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,但因為埋頭用功,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,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。由於飲食不規律,天長日久,身體日見消瘦,賢妻十分心疼。有一次,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,用砂鍋熬好後送去,過了很長時間仍然保持著溫熱.便放人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作料,味道很鮮美,書生也喜歡吃。賢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。
後來,書生金榜題名,但他念念不忘妻子的恩情。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。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道曲徑小橋,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“過橋米線”,一時傳為美談。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子的做法吃米線,“過橋米線”從此流傳開來。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,“過橋米線”就逐漸名聞天下了。
另外一種說法與此類似,但細節稍有變動。話說當年秀才苦讀,妻子為避免丈夫食用時過涼,就將湯內倒入熱油以保溫。其丈夫食用時湯麵仍然很熱,需用小碗冷食。於是,就將砂鍋內的米線用筷子重置於碗中,米線將兩碗架作一橋,有妻子送米線過橋之意,故稱“過橋米線”。
因此,蒙自就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“過橋米線”發源地。
過橋米線成非遺了!
2008年5月9日 由昆明市政協常務副主席張建偉接待來訪的文史委員及文史專家,論題集中在昆明市建城千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,從接待現場獲悉,過橋米線已經列入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是昆明市首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類項目。
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,對於昆明經營過橋米線的企業來說,增加了一個對外推介的品牌。對於像通過過橋米線創業的人來說也多了一個機會。昆明的過橋米線從蒙自傳入後,深受昆明人的歡迎,過橋米線的來曆中有趕考的傳說,但是對過橋米線的製作技藝和規範,研究還不足,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,對過橋米線這一昆明飲食文化背後的傳統技藝,要有更多的研究和規範,食客在吃下一碗過橋米線的同時,也得到文化上的享受。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,不歸某一家過橋米線館獨有,它是昆明共有的品牌。
過橋米線食材眾多,營養豐富。
過橋米線湯是用大骨、老母雞、雲南宣威火腿經長時間熬煮而成的。過橋米線由四部分組成:一是湯料覆蓋有一層滾油;二是佐料,有油辣子、味精、胡椒、鹽;三是主料,有生的豬裏脊肉片、雞脯肉片、烏魚片,以及用水過五成熟的豬腰片、肚頭片、水發魷魚片;輔料有來過的豌豆尖、韭菜,以及芫荽、蔥絲、草芽絲、薑絲、玉蘭片、氽過的豆腐皮;四是主食,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。鵝油封麵,湯汁滾燙,但不冒熱氣。